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器械问)“洋中医”艾森:中医药文籍“出海”若何破译介关?

  中新社济南4月26日电 题:中医药文籍“出海”若何破译介关?

  ——专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专家、“洋中医”艾森

  中新社记者 赵晓

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近年来,中医药不停被西方人认可和实验,中医药文籍对外流传迎来新时机。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医学系统,绝大部门中医药常用名词、专业术语难以在西方话语系统中找到完全对应的释义,因其中医药文籍“出海”,首先要破的就是翻译难题。

  中医药类图书文籍若何战胜“走出去”的语言障碍?怎样让外洋民众更好领会、使用中医药?就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有着近10年中医药文籍翻译履历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专家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英文名Ehsan Doostmohammad)克日接受中新社“器械问”独家专访,针对中医药文籍的译介和流传揭晓了看法。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曾完成《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等多部中医药文籍的波斯语翻译。从您翻译出疆土书的履历来看,中医药图书和文籍在外洋尤其是波斯语国家的流传情形若何?

  艾森:现在,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等其他类型中国图书在外洋渐受关注,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措施加速,但中医药图书的对外译介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翻译中医药文籍的历程中,我最大的感想是,中医药文籍不仅包罗中医理论知识,同时蕴含深挚的中国文化和怪异的中医头脑方式。但中医药书籍的种类不够厚实,绝大多数专业性对照强,不适合通俗读者阅读和明白,部门图书对外出书需要凭证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靠山举行重新修订。阴阳五行、气血精神等中医学说,对中国读者来说尚能明白,但在外国读者看来,则“不知所云”,从泉源上讲,是文化靠山差异导致的差异。

  在伊朗等波斯语国家,中医药的流传以针灸为主。与针灸学相比,中医药其他种类的图书在伊朗尚未获得显著推广。有关中草药、方子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养生等图书仍较稀缺。随着近年来伊朗人民康健看法的转变,以及替换医学在伊朗不停普及和应用,中医药普及性图书的缺席比以前加倍显著。

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来自中亚国家的年轻人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接受中医教育。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中新社记者:中医药翻译人才队伍状态直接影响中医药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什么样的人才气肩负起中医药图书的翻译事情?

  艾森:随着“一带一起”倡议的实行,中医药在“一带一起”沿线国家和区域进入新的生长阶段。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伸张时代,中医药成为“一带一起”沿线国家和区域停止病毒流传的主要手段之一。天下各国对中医药图书、文献翻译人才的需求比以往加倍迫切。

  中医药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一名及格的译者需要对中文、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都有一定领会,才气确保准确地转达中医药文化内在。单纯由语言界人士翻译,很难保障中医药专业知识翻译的准确性,单纯由中医药专业人士翻译,其语言表达水平也不能尽如人意。

  此外,还要阻止“二手翻译”带来的坏处。近年来,虽然中医药类译著在伊朗的出书数目有所增添,但大多数译者不懂中文,只能以英译疆土书为母本举行再翻译。“二手翻译”在短时间内或许能对中医药在伊朗的流传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英文版和中文原版的中医药图书相比,自己就存在译者明白纷歧致、翻译尺度不统一的问题,加之伊朗的波斯文化和英语系国家的文化自己也存在差异,也导致了波斯文译本质量乱七八糟。

山东高青:农村产业发展有了“朋友圈”

”在山东省高青县唐坊镇仉家村的黑牛养殖基地,养殖户邵明财边绕着标准化牛舍察看黑牛长势,边跟记者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村干部说,以前零散的养殖户沿袭传统养殖理念,养牛技术跟不上,一遇到养殖难题就手足无措,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无归,养殖风险很大。

  中医药图书和文籍若想更好地被外洋民众所明白和接受,必须要有“中医药+中文+外文(小语种)”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央做桥梁,既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中文和其他小语种的语言功底,能直接参照中文作品原典举行翻译,提高外译内容的准确性。同时,建议中国与其他小语种国家组建专家团队,确立中医药文化中专著名词与小语种的对译尺度。

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艾森在家中忙碌于中国经典著作的波斯语翻译、审稿和校对事情。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译者在翻译中医药图书和文籍的历程中,应注重哪些事项?

  艾森:首先,要思量各国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熟悉水平。有些国家的人只听说过中医,但没有亲自体验和直观感受过中医疗法,对中医药没有基手段会,在这种情形下,要优先选择基础的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举行流传。

  一些中医药理论虽然深奥,但其中的原理很简朴,译者一定要阻止把简朴的原理说得又庞大、又深奥,要用对照通俗的目的国语言来注释,既言简意赅地翻译专著名词,又必须要有足够的注释。

  中医药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医术语中大多蕴含深挚的中国文化内在,若何在翻译中转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译者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在翻译历程中,不能盲目套用西医术语注释中医术语,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中医专业词汇的寄义,包罗其中的药理本质、特色疗法等,指导更多人对中医药发生兴趣,逐渐接受中医药文化。

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中新社发 马健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和伊朗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您同时接触过波斯传统医学与中医药,两者在治疗理念和方式上存在哪些配合之处?若何通过丝绸之路相互影响?

  艾森: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伊中两国一直有频仍的商业往来,也使两国在医药方面相互融会、影响。这种影响分两个方面:

  第一,相互运送方药。一些伊朗传统医学代表著作中纪录了来自中国的草药。中亚自然科学家、医学家阿维森纳的著作《医典》就纪录了16味从中国传入的药物。而中国古代药学著作《新修本草》中纪录的绿盐、木香、阿魏、沉香、苏合等17味药物,《本草纲目》中纪录的蜜草、底称实、波斯枣等59味药物,都是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第二,波斯传统医学与中医相互借鉴和吸收了药性和主治功效。例如,肉桂(波斯语:Darchin,意为:中国树)性燥热、功效散寒止痛、治枢纽炎、胃痛等;大黄(波斯语:Rivand Chini,意为:中国大黄)性寒、功效润下、治疗肝疼、便秘等。这些来自中国的药物,均在波斯医学著作中有所纪录,从药性、主治功效来看,与中医药学都有相似之处。而在中国《海药本草》《中药大辞典》等著作中,均纪录绿盐来自波斯国,其功效同波斯传统医学中纪录相同,性寒,功效为明目去翳,用于治疗眼科病。

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外商旅行中国肉桂树。中新社记者 黄耀辉 摄

  总而言之,波斯传统医学和中医药在基础理论、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有许多配合之处,这也为当下伊朗和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开展互助奠基了基础。

  中新社记者:现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鼎力支持中医药国际化。未来,应若何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图书和文籍的翻译事情?

  艾森:从近几年生长趋势来看,中医药正快步融入国际医药系统。在这个阶段,中国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指导,全力以赴加大中医药图书和文籍在外洋的普及度,把中医药文化真实客观地流传推介给外洋读者。

  现在,中国虽然在传统文化与翻译领域开展对外交流互助不停,许多项目取得显著实效,但在推动中医药跨越语言文化屏障,走向天下方面,政策扶持和推进力度还不够,应接纳多种流传途径相连系的方式,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激励中医药文化专家与外文翻译者组成团队,开展互助;确立专门的中国传统医学文籍外译项目,举行相关钻研会、翻译人才培训、文籍珍藏等流动。

  翻译在中医药国际化历程和国际流传中起着要害的桥梁作用。要让外洋读者对中医药文化从生疏到熟悉、从熟悉到信托,需要每一位中医药流传使者的信心、坚持和起劲,进而使“中医药是天下人民康健的名贵财富”获得公认,中医药价值获得彰显。(完)

  受访者简介:

东西问丨“洋中医”艾森:中医药典籍“出海”如何破译介关?

  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英文名Ehsan Doostmohammad),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专家,耐久从事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研究和中国经典著作的波斯语译介事情,先后翻译出书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民众防护手册》《四书五经的名言》《濒湖脉学》《舌诊》《中药学》《中医内科学》《慈悲》《大学》《中庸》《孟子》《学生规》合集等作品。

【编辑:黄钰涵】

原创文章,作者:mhu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hu8.com/15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