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器械问)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中新社武汉4月3日电 题: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作者 武一力 张芹

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在跨越三千年时间里,中国延续不停地纪录着种种天文征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体例了100多种天文历法,也发现晰大量的天文仪器。现在,中国天文学取得了一系列新功效、新突破,中国人探索众多宇宙的眼界加倍坦荡、能力更壮大。

  今年百岁的韩天芑,是中国著名的大地天文学家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中国天文大地丈量学科的开创者之一,见证了中国天文七十余年生长。克日,韩天芑接受中新社“器械问”独家专访,回望中国天文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的历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是天下上发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有哪些天文学成就领先天下,至今依然发生影响?

  韩天芑:西汉的彗星帛书、唐朝遗留的星图、宋代纪录的客星……中国历代留下数以千计的天文观察资料,时至今日仍在为现代天文学研究孝顺气力。

  中国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就已萌芽,从夏朝最先就设有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较耐久、系统的观察,同时对涣散零星的天文知识搜集整理。到了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察为中央的完整系统。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门,它不但纯是盘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撰日历的事情,还包罗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盘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

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河南登封市的古观星台,建于元代初年,迄今已近80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中新社发 周沁军 摄

  中国古历接纳阴阳合历,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昔人凭证太阳一年内的位置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天气的演变顺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排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序、气温、物候等情形,与农牧业生产亲热相关,这是异常了不起和庞大的推算。

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时节,山东荣成农民栽种红薯(俗称:地瓜)。中新社发 杨志礼 摄

  正如《周易》所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象观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其中包罗天象观察的方式、仪器和纪录。自古以来,中国保留下来的有关日食、月食、月掩星、太阳黑子、流星、彗星、新星等厚实的纪录,是现代天文学的主要参考资料。

  中新社记者: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西方科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来华西人带来西方天文学知识,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发生了哪些碰撞与融合?

  韩天芑:虽然中国自古就有天文研究,但那时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占卜。中国古代天文考究“天人合一”,观天象是为了预知休咎祸福,所谓的“天文”,恰似“算命占卜”的工具,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然科学研究。

  16世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接踵来华,他们同时带来了许多欧洲科学知识,包罗西方天文学,这动员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生长。西方天文学在中国的流传,最主要的一方面是《崇祯历书》的刊行。这是一本西方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部著作是中国学者研究天文学的主要课本。此外,传教士还引进了许多天文仪器,如望远镜等。

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徐光启编纂的崇祯历书。中新社发 黄冬 摄

  直到新中国确立初期,中国人最先真正研究天文征象、天文纪律,脱离“休咎祸福”,回归自然科学局限。现在,中国天文研究连续生长。2011年最先建设、2016年完工启用的“中国天眼”已面向天下开放,并取得一系列主要科学功效。这是目宿天下上最大、最迅速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张代表性“手刺”。

新疆阿勒泰地区今年前三月接待游客同比增长近三成

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中国天眼”(FAST)是目宿天下上最大、迅速率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中新社记者:1953年底,中国最先使用入口的威尔特T4万能经纬仪举行天文丈量。您提出的T4万能经纬仪行使接触测微器按双星等高法测时方式,实现天文测时的半自动化纪录,为何被天文界称为“中国的金格尔法”?

  韩天芑:1953年底,中国最先使用入口的仪器——威尔特T4万能经纬仪,为黄河举行一等天文丈量。30岁的我加入了这个项目。在外国专家的辅助下,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大地丈量组一众师友很快掌握了那时被称为天下最先进的天文丈量仪——威尔特T4万能经纬仪的使用手艺。

  每当夜幕降临,星星泛起,就是我们最忙碌之时。观星、测点、记数、盘算、绘图……50公里一个点,我们要在短期内完成近百个测点的义务,昼夜兼程,义务繁重。威尔特T4万能经纬仪虽然“万能”,但手工操作对照庞大,盘算繁琐,作业时间长,那时苏联几十年都未能解决这些难题。于是,我最先思索能不能在洋装备上想点“新设施”。多次盘算后我们乐成了,工效提高5倍多。这个盘算方式获得那时的国家测绘总局一定,被编进“天文丈量细则”中。

  黄河天文丈量义务完成后,50年月末期,我提出T4万能经纬仪行使接触测微器按双星等高法测时的方式,实现天文测时的半自动化纪录,大大地提高了测时精度,被天文界称为“中国的金格尔法”。这项科研功效,一直被中国测绘部门用作施测高精度天文坐标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此时代,我们还组织编算了中国大地天文丈量的2628颗恒星平位置表、金格尔星对表、天文基本点测定的最优手艺方案等,为天文界专家所关注。

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年轻的韩天芑正在举行天文观察事情。中国科学院周详丈量科学与手艺创新研究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见证了中国天文学从一穷二白、肉眼观星,到确立起完整的大地天文学理论和手艺基础的历程。最初的中国天文研究存在哪些难题?

  韩天芑:1960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团队接到了去“天下屋脊”青藏高原举行天文丈量的义务。我们从甘肃省兰州市乘“解放牌”卡车出发,历时11天抵达拉萨。战胜高原反映,在拉萨奋战30多个星夜,不停举行丈量科研,首次解决了天文方位角测定中的人仪差问题,为研究剖析天文大地网提供依据,并建起高原上第一个天文基本点。

  接着,我们前往海拔4000—5000多米的羊八井、沱沱河、昆仑山等处施测一批天文点,历时5个多月,乐成完成义务,填补那时中国天文丈量史上的一项空缺。

  1962年底,我率领团队筹建武昌时刻站。准确的天下时,是测定地面经度和方位角所必须的基本依据,而经度和方位角的测定是大地丈量事情的主要组成部门。国家周详舆图的体例、界限线的测定、矿山勘探、水利资源的开发、远程航空与航海、人造卫星的观察等,都需要有准确的天下时。因此,筹建武昌时刻站,对中国提高天下时的授时事情有重大价值。接受义务后,我们查阅剖析了大量中外资料,最先着手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事情。

  经由一年多时间,武昌时刻站保质保量提前完工。多年天文测时、用钟守时、以无线电讯号播出、授时台收录时号的实践证实,武昌时刻站到达了海内一流水平。我们还行使武昌时刻站,从事中国综适时号矫正楼、地球自转等研究,在海内首先提出在星表系统差中应计入固体潮效应的矫正,为中国综适时刻系统的确立和到达天下先进水平作出孝顺。1980年的中国国际地球自转联测中,武昌时刻站与海内其他天文台的经典光学仪器的观察精度到达了国际最好水平,为国家争得了声誉。

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青年时期的韩天芑。中国科学院周详丈量科学与手艺创新研究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追星筑梦七十载,您对现代青年有什么建议?

  韩天芑:我一直在观察星空,丈量经纬度,宇宙之众多,星球之恒定,科研之伶仃,时常提醒地上的人,视野必须宽阔,不为一朝一夕而喜悲升降。我一生从中国天文学的一穷二白、肉眼观星,走到今天确立起完整、需要的大地天文学理论和手艺基础,信托总有更明亮的星空守候着我们,无论周遭何等漆黑,将观察镜伸远一些,扩展一些,必能看到灼烁。

  今年我100岁了。这100年间,恰逢几回物理学、天文学、测绘学科技浪潮。手艺刷新,可以把科研的准确度和想象力带上新台阶,固然也带来新的时机和偏向。疫情以来,就算是我这个年数,也感受到了互联网的蓬勃生长,康健码、线上外卖、买菜、问诊、开药,每小我私人的生涯背后,是数字生态蓬勃而起,而这注定会带来许多新的时机。既然新的时机已经泛起,就一定要去实验,牢牢掌握。

  天空时明时暗,人生有起有落。当我们放久远些去看,星光总是璀璨的多,人生也是曲折向上。(完)

  受访者简介:

东西问 | 百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中国天文何以从“肉眼观星”到“凝望苍穹”?

  韩天芑,中国著名大地天文学和天文地球动力学家,中国天文大地丈量学科开创者之一。1923年2月11日生于浙江省象山县海台村,1943年10月考入中央测绘学校大地丈量系学习,在天下时服务、地球自转转变和恒星光过问手艺的研究中取得主要功效。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和天文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测绘学会理事、测绘学报编委等职。

【编辑:周驰】

原创文章,作者:mhu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hu8.com/13152.html